var w13imgJsons = [ { "src" : "/_upload/article/images/03/7c/275981504825bf0ccebbbb24ac4a/a64395c4-3397-44df-87a4-52caf0df00e6_s.png", "url" : "/zkb/2019/0614/c3412a25880/page.htm" }, { "src" : "/_upload/article/images/9f/45/3c6ffe4b4a66a4684f4b556594e5/a5dfe00a-fdc3-493d-ac35-480737a4970c_s.png", "url" : "/zkb/2019/0614/c3412a25879/page.htm" }, { "src" : "/_upload/article/images/8f/f5/0d2ca79c43d293dbf87774d859be/4a0011dd-cbac-4dec-890f-ccbc28e1c6bd_s.png", "url" : "/zkb/2019/0614/c3412a25872/page.htm" }, { "src" : "/_upload/article/images/bd/ef/2f194883482eb8008b87ffcf40db/7dd1bf73-ac7d-4ed9-abe2-1caf9d3be4a4_s.png", "url" : "/zkb/2019/0614/c3412a25871/page.htm" }];
 
“教懂”还是“教会”?——谈外语教学中“习得”的重要性
发布人:评估督导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05-05   浏览次数:624

 

最近我去了听了机电工程系和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两位老师的院级公开课,深受启发。两位老师融教、学、练、做于一体,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老师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做什么,为什么”,而且让学生“能什么”,即“会什么”。为此目的,老师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一般老师的讲课时间控制在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操练,在学生的“能”字上下工夫。相比之下,不少外语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陈旧,在课堂上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学得多,学生会得少。听说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怕从事与英语密切联系的工作,怕与老外交谈,怕接老外电话。究其原因,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着三个“忽视”: 过分注重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即语言点和句子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其结果势必造成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过分注重了词汇记忆、句型的机械练习,忽视了在语言教学中观点的阐述,势必造成学生课后死记硬背的多,学生间相互应用的少; 过分注重每次教学任务的完成, 忽视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整体设计,势必造成学生学得多,讲得少,表达能力进步不快。这三个“忽视”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后碰到需开口说英语的场合满脸涨红,支支吾吾,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出口。

相比其它专业,如机电一体化、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校时几乎是零起点,经过两年或两年半的学习,学生毕业时不但能识图、画图,而且会设计或操作。他们的方法是边学边做,学用结合。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已学了近十年时间的英语,尽管学得不尽人意,但起码不是零起点。我们的学生离开校门时还不能做到就某个话题连续不断地讲上两分钟。

学一门外语,不是通过死记单词、琢磨语法、研究考试技巧就能学会的。尽管我们高职学生已经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从踏入健雄校门的那一天开始,本应该将提升职业能力为重点,在“会”字上下工夫。但是在语言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再次面临着大学英语四、六级和高校英语AB级的考试,再次陷入听讲死记应考的怪圈,英语教育纠结的背后,应试教育是重要推手。英语原本是一种实用性的语言工具,但应试教育体制下,英语已经变异为一门知识性的基础学科和考试科目。

让英语教育不再纠结,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现有的应试教学模式,让英语回归工具本质,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者们研究,学习外语有三种途径:一是自然习得,二强化训练,三是语言课程。很多研究都证实自然习得的效果最好,应用能力和持久力都最长。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自然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营造语言应用环境就是为学生创造习得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下自然习得外语思维模式和表达能力。教师只能“教懂”,不能“教会”,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去练习,从“懂”到“会”,从“会”再到“精”。

有人问我,当今社会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仍然十分看重,不少公司设置门槛,只要有了四、六级才有面试的机会。我们能不重视考级吗?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语言是交际工具,用来交流思想的。学语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一纸等级证书。但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我们又不得不考虑证书是他们获得更好就业的敲门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一手抓语言的学习与应用,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一手抓语言的考级考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好比一辆车子上的两个轮子,一起转, 才能跑得快。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凡是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笔试能力肯定不会弱。为了我们的学生外语能力有个明显上升,我们老师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变:

1. 改变教学理念,将“用”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要像工科老师那样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工科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外语应强调学生的动口能力。工科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模具,他们在车间要泡上几天。外语学生也应该为了流畅地阐明一个话题,练上几天才行。

2. 改变教学方法,由教师多讲改变为学生多练,多用。其实我们的很多教学内容学生是能看懂的,老师可以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看。课上老师的角色不是自己做演员,而是当导演,当评委。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惑者。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练,课后让他们多练。下次课上学生展示时,老师当评委,进行点评。然后再由学生去练。“千讲不及一练,千看不及一做”。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用结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

3. 改变课上的时间分配,将原来基本上由老师掌控的时间改变为老师只讲三分之一或一半。留出时间让学生“练”、“演”。老师必须在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去“练”,然后让学生课后花较多的时间去“演”。 我们必须明白: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没听进去,效果等于零;而现在让学生自己去练,去演,老师来考核,他们才会真正“认真”起来, 才会让老师台上讲解、学生台下玩弄手机现象的彻底消失。

4. 改变考核办法,将由原来的“笔头考核为主”改为“口头考核为主”,将原来的“简单考核”改为“综合考核”。工科学生的考核时看他的一个部件、一张图纸的完成,我们外语学生的考核不能简单考核学生的单词、短语的记忆,而要考核其某项任务是否能通过语言交际来完成。教师在考核中要制定相关标准,如语言使用的时间长度,涵盖的内容,流畅程度、贴近实际等要素,将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概括为一项项任务,学生只有按要求一项一项去练,才能在语言练习和使用过程中掌握语言。

当然,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我们只要牢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只要将学生的岗位能力放在首位,我们就一定会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改变我们现在的不尽人意的教学状况。(钱雪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