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课时所关注的要素
钱雪昌
老师间的听课是为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作为督导去班级听课则是为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专业的教改情况,与老师一起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有些老师认为督导去听课是检查老师的教学情况,这是十分片面的。
过去我们听课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教,看教师课上得是否精彩,看教师的“自我表现”是否优秀,看学生是否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其实质是在评价知识传授的水平,所反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将教和学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作为关注的重心,那种只关注教师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评教而不评学、只评教的效果而不评学的效果的评价是一种偏面的评价。我在听课中比较关注下列要素。
1. 学生参与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种参与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尽可能深层次的参与。包括:
l 老师应留出空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l 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大量内涵丰富的对话,能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l 老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产生的意见分歧和冲突能进行协商,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
l 学生在集体或小组活动中能聆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参与辩论或讨论,与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
l 学生课后能积极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寻求解决老师布置的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 学生是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获得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
2.教学环境的营造
教学环境一般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设施、设备等。软环境是指教学能顺利进行所依托的班级学习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氛围,它包括人际环境、语言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环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听课中我常常看到有些班级师生间的空间距离太大,学生靠后排坐,讲台前的四、五排座位空着,无形中拉大了学生与老师距离。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不清楚;上课时学生讲话、剪指甲、拨弄手机或酣酣睡觉。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很难想象老师有良好的心态上好课,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学到知识与技能。但有一次在听外语系日语课时,我被该班的独特的教学环境所震撼。开始上课时,师生全体起立按照日本人的礼仪双方深深鞠躬,互致问候。学生前排就坐,教学中,学生认真学习,大声朗读,不断举手发问,师生交流融洽,日语学习氛围浓厚。这种学语言、学文化、学礼节不就是我们提倡的学用结合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呈正比。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可以营造的。教师的严格要求,学生的积极配合是首要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生就业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课后适量布置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认真对待老师的每一次作业,包括书面的、口头的作业。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配合默契的教学环境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没有这种环境其它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中,硬环境是一种外部条件,是为激活良好的软环境服务的,而软环境则是教学环境的核心,是老师和学生必须花时间精心打造的。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当你在上课前几分钟走进教室你就会被这种软环境所的感染:桌椅排列有序,黑板擦拭干净,学生已进入学习状态,或准备老师对上次课的作业检查,或准备在课上向老师提出学习中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硬环境不差,但缺的是良好的软环境。
3. 教学内容的导入
学生在上新课前已经具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时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的起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这世界变化得比我们想象要快得多,今天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过两年可能会过期。但如果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信念、一种习惯,一种方法,他们毕业后就会有方向、有目标,知道如何吸收新知识来提升自己,如何就业创业来成就自己。新课的导入一是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怀着兴趣学生就能认真学、仔细听、积极做。二是要促发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思维,是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吸纳的关键,思考的过程实质上是拷问自己“是什么”的过程;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反思,是探究活动的开始。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好新课程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
4. 教材的如何使用
教材作用的体现在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教学理念。只有课程目标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情况清楚了解,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对教材灵活处理,做到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把握恰当、难点设计合理;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
评析老师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观察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能力培养,抓住了关键。教学中重点就是看课上学生所学的将来能否学以致用,能否通过实际操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材滞后于实际应用是常见的事,作为使用教材的老师应清晰地知道那些内容该教;那些内容已过时,不能再教;那些内容教材中没有、但学生将来的岗位必须具有,因而必须进行补充。那种不管企业生产实际,一味照本宣科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已进入到电子邮件时代,如果我们商务英语函电课程还在教如何撰写电报电传岂不是笑话(此例并非真实)?但我们教学中确有老师在教企业并不急需的内容,而急用的内容却没教。作为的高职的教师,应不断关注学生的岗位要求、能力要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学急用、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在确定教材后,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将教材上有但实际没用的内容予以删去,对教材没有的内容但作为专业须掌握的则通过讲义形式进行补充。教师必须学会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岗位、企业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有效的教学体系。
5. 教学时间的安排
在评教评学时,我们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不符合企业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有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反映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听课中我常关注:
1.课堂授课时间安排,即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
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
4.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一堂好的课应该是:一是有效利用45分钟,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让我们为充分利用每一堂45分钟课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