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陪伴 大学生支教给孩子们带来温暖

发布者:学工部发布时间:2016-03-31浏览次数:256

        魏宏健来自江苏连云港,目前是我院电气工程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就读于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今年寒假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寒假”,相比其他学校,高职学校放假的天数更长些,为此,放假前,魏宏健就在计划着怎样利用寒假这段时间充实自己。

  “有一天,脑海中突然冒出了那篇关于支教的文章,就想着我要利用这次寒假去支教。”魏宏健回忆说,有了支教的想法后,他先尝试跟老师和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师和父母都支持他的想法,“得到了老师和父母的支持,我就大胆地寻找相关信息,开始计划支教相关事宜。”

  放假前,魏宏健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国旅行义工支教组织,获悉这个组织会在寒假期间组织志愿者到云南支教。“我通过网络与中国旅行义工支教组织取得了联系,随后又参加了这个组织的网络面试。”魏宏健说,面试内容包括自我介绍、自己对支教的理解等。很幸运,魏宏健最终通过了面试。

       这次寒假,中国旅行义工支教组织召集了多名志愿者奔赴不同的贫困地区支教,魏宏健则被分到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海子镇新场村向阳小学,支教时间是1月22日至2月25日。

  学校放假后,魏宏健从昆山坐汽车到贵州,再转火车至昭通市,经过了60多个小时的路程,一路辗转,才到达云南省昭通市。这是他之前从没经历过的。

  “云南省昭通市这边总的志愿者人数有四五十人,基本每10个人一组,到一所小学支教。”魏宏健说,简单的培训后,所有志愿者开始奔赴不同的支教点,“没有和大部队集合前,自己还有些忐忑,但看到这么多同龄的志愿者,感觉很兴奋,对接下来的支教生活也很期待”。

  到达昭通市海子镇新场村后已经没有交通工具到向阳小学,志愿者们只能分批徒步前进。当时,工作人员跟他们说沿着一条小河就可以到达向阳小学,但因为下雪,志愿者们看不见河,还好附近的村民一直热心地帮他们指路,“后来我们碰到向阳小学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带着我们一起走,看到的孩子越来越多时,我们也到达了目的地。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差不多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地教学环境的艰辛,仍令魏宏健大吃一惊。160名学生,只有3名老师、4间教室。当地孩子上学路也很坎坷,有些学生住得远,每天要徒步1小时上学。

因为没有电子工艺这类课程,支教期间,魏宏健负责教历史课,但更多的是在教普通话。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生活,魏宏健会在放学后对孩子进行家访,其中一对姐弟让他很是心疼。

  “姐姐读四年级,弟弟读二年级,他们的父亲已经去世,妈妈改嫁,是爷爷一个人把他们带大的。”魏宏健说,他们一家就靠土地里的收成生活,如果当年收成好正好可以供3个人一年正常的开销,如果收成不好则吃饭都有问题。令魏宏健开心的是,支教期间,他和另外几名志愿者为这对姐弟找到了资助者。

  “一个月的时间,很难说能教孩子们多少知识,我们更多的是带给孩子们一种精神支持,陪他们一起玩,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坚定他们生活的信心。”魏宏健说,那边的孩子特别淳朴、可爱,虽然有时也会惹志愿者生气,但他们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跟志愿者道歉,如课后塞道歉信给志愿者等,让他们这些志愿者哭笑不得。

  “祝这里的10位老师们健健康康的,谢谢你们!你们来这里是教我们学文化、学知识的……”魏宏健说,对于支教来说,最怕的就是离别的场面,为此,志愿者们想偷偷地离开,但孩子们却很懂事,在志愿者们离开前几天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文字,以感谢志愿者们的付出。“现在我手机里还保存着孩子们的联系方式,他们也会时不时地给我发信息,我也会经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这次的支教经历,坚定了魏宏健继续做一名支教志愿者的决心。“以后我有可能还会去做支教志愿者,支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也锻炼了我自己的能力,让我对‘责任’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魏宏健说,还没到云南前,他对支教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但到了当地,看到了那边的情况,他感触很深,“支教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魏宏健的行为也感染了身边很多人。魏宏健的同学董兴建说,开学后魏宏健跟他说了很多关于支教的事情,这让他很佩服魏宏健,“他跟我讲了很多在那边的情况,让我有一种也想过去支教的冲动,也许将来我会跟他一样尝试去做名支教志愿者,去帮助那些孩子。”(转自太仓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