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中的核心价值体系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2-07-20浏览次数:613

 

比较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述,增加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置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野中。

我认为,这首先是对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淡化意识形态企图的一个回答。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两个论断中,首先的理论前提是意识形态的存在,而不是相反。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极其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以解释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的产生根源、功能及其运行机制,揭示出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形式来维护制度的生存。人们之所以需要意识形态,在于必须借助它来对社会的生存运动作出积极反应。

由于资产阶级习惯于用虚伪的普世价值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所以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采取抵制的态度。特别是上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西方学者撰写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有影响的著作的出版,意识形态终结论一时很有影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就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价值观问题的指导地位。

何况,对中国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来整合和组织人民,使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人民自觉投身历史运动的思想武器,这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与文化资源。美国学者舒曼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认识到: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过去尚且如此,今天,当这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崛起于世界之际,更没有任何理由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糅合剂。

只有从这个角度解读,我们才能理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中,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是去承认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与社会理想的碎片化。在这个问题上,吸取过去国内外的教训,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是坚定的、一贯的,这样才使广大的干部、群众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澄清各种迷雾,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进行开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然,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前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创新。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里强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动力首先不是理论本身的需要,而是实践与时代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理论创新来回答实践所提出的许多问题,不是从现实出发去构建意识形态阐释,而是动不动就想以过去的某个模式来解决问题,那就会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堕入教条主义的泥沼中。

报告在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时,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定位为动态的发展过程,《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把握住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回过来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一论断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