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东文化内涵探讨(一)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2-07-25浏览次数:1047

凌鼎年
 
一谈起太仓的传统文化,不少人自然而然地谈到娄东文化,但何为娄东文化,娄东文化如何界定,它的时间起迄,它的内容包括等等,要说清楚,恐怕会有点争议的。
    北魏著名水利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专门提到了“三江”。古时的三江指娄江、东江、松江。唐宋以前,这是太湖的三大泄水通道之一。到了元初,东江、松江相继湮塞,娄江就成了导水入海的大通道。
    娄江是唐宋以前的旧称,也就是现在的浏河。娄江源出吴江鲇鱼口,北入运河,经苏州娄门,再经昆山、太仓,在浏河口入海,全长约92公里,在我们太仓境内,从西郊到入海口大约有20公里。因为当时昆山、太仓地处娄江之东,所谓东历昆太,所以,太仓别称娄东。
    广义的讲,娄东还应包括昆山,但我们现在谈娄东文化,则狭义地专指太仓。
    关于娄东文化的起始,一种意见认为可从三国时算起,因为吴嘉禾元年(232年)时,孙权“为结好辽东公孙渊,遣使泛舟出娄江口”;三国时,陆绩在鹿河开拓过陆浦河;相传孙权在鹿河为其母亲造过塔,留下过文化遗存。
但我个人认为:太仓在宋以前,还谈不上有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区域文化,我以为娄东文化从宋算起,更有说服力。
    目前,沙溪乐荫园的宋碑是太仓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最确切的记载。太仓在唐以前,还未发现有从政的官员和有名望的文化人。史书有载的太仓人,在宋代时是龚宗元、龚程、龚况、龚明之一门四代。最早记录牛郎织女传说降生太仓的就是当时家居南郊黄姑村的龚明之。宋代另外有郏亶、郏升卿、郏晋卿父子三人,郏亶写过《吴中水利书》,今太仓公园有其墓葬。
    鉴于以上史实,娄东文化可暂定宋至今,大约1000年历史。
那么娄东文化具体又指什么呢?
    广义地讲,娄东文化源出于吴越文化,或者说是吴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发展、繁荣,脱离不了吴越文化,吴文化的滋养、影响,至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郏亶的《吴中水利书》显然不仅仅针对太仓,而是对整个吴中地区水利的真知灼见。到了明清两代,像大画家仇十洲,大书法家篆刻家赵宦光的移居苏州,王锡爵、毕沅的墓葬苏州等等,娄东文化早已与吴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相合,互促互进了。
    但狭义地讲,娄东文化又非完全从属于吴文化,特别是到了近代,娄东文化受到海派文化的强烈辐射,在接受现代文明、现代文化时,有了一种倾向性的选择。因此,娄东文化较之吴文化更接近于海派文化。
    粗分一下,娄东文化应该有三个层次,即雅文化、俗文化与雅俗共赏文化。雅文化主要指以魏良辅为首的昆曲,以王世贞、吴梅村为领袖的古典诗文,以王时敏为首的宫廷画派等等;俗文化就是民间的唱宣卷、关亡等;而舞龙狮、江南丝竹则属雅俗共赏文化。
    具体地说,娄东文化至少包括12个方面:
   1、尊师重教,源远流长
    太仓的办学建校,始于元延佑元年(1314年),亦即距今690年前太仓已有了庙学。元代时还建了社学。比之周边县市都早,明初已有卫学、州学。清同治四年(1866),建太仓州试学,当时的镇洋、嘉定、宝山、崇明四县童生皆要到太仓来参加考试。这对推进太仓地区尊师重教风气起了不小的作用。查一查历史,太仓在清代时,书院、文社已遍布全县,象陆世仪、陈瑚、江士韶、盛敬被尊为“四先生”,乡民为其建四先生祠。清末的礼部尚书陆宝忠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倡导下,兴建、改造了一批新式学堂,他建议、制定的不少条文、规定,至今仍是教育界参考的蓝本,故被海外列为中外百名教育家之一。只是这段历史现在已鲜为人知了。
    清末民国初的唐文治乃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的校长14年,还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技人才与人文学科人才,被尊为交大的创始人。
唐文治的媳妇俞庆棠一生倡导、从事民众教育,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成人教育的先驱”。
    因为太仓人重教育,故历代文人辈出、名人辈出,太仓籍教授、副教授、研究员等高级人才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也有不少。
    2 、崇尚科研,代有传人
    对科学的重视,其实与尊师重教是分不开的。
    宋代时,当郏亶推行“蓄泄兼论,整体治理”“治低田,浚三江”等水利方案遭豪绅阻拦后,他以科学态度,在大泗瀼作实验,成功后,再申报朝廷,最终获得治水成功。
    清代时,钱宝琛提倡蚕桑,也先在南园搞试验,再逐步推广,使得太仓成为著名的蚕桑区。清末民国初时,太仓已陆续建了农业试验场、蚕桑实验所等,引进了近代科学的理念。
    太仓籍的吴健雄教授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朱棣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氏一家,满门精英,出了十几位学有专攻的教授,他父亲朱汝瑾就冲击过诺贝尔奖,他姑妈朱汝华朱汝昭都是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化学家。还有像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主管陆孝宽也是太仓人,为陆状元后代。太仓本土的刘正銮为著名育棉专家。浦茂华为研究稻飞虱专家,乃我国稻飞虱研究领域“天派”创始人;邹家祥研究养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杰出农民”。
    这种科研的风气代代相传,成了娄东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3、著书立说,蔚然成风
    在娄东文化生生不息的一千年里,太仓的文化人养成了著书立说的好习惯,这对娄东文化的积淀、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良性作用。例如正是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使我们知道了近900年前,太仓南郊已建有牛郎织女庙,祭祀之风已深入民心。正是明代邑人陈申的《太仓事迹》,陆容的《太仓志稿》,归庄穿山人桑悦的《太仓州志》,邑人龚持宪的《太仓考》,邑人张寅的《太仓州志》10卷,南郊人张采的《太仓州志》15卷,邑人黄与坚的《太仓州志稿》20卷,邑人叶裕仁的《光绪太仓直隶州志》40卷,邑人王祖畲的《太仓州志》30卷、《镇洋县志》12卷,邑人徐如珪编的《太仓乡土历史教科书》等,使我们后人知道了太仓的历史。当然还有《璜泾志》、《沙溪志》、《直塘志》、《双凤志》、《鹿河志》、《浏河乡志》等,都是极珍贵的地方文献。前辈们的努力功不可没。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贞,他的著述之多、之广,历朝历代还几乎找不到超过他的。关于王世贞写《金瓶梅》说,至今是个诱人研究的课题。太仓的文人如吴梅村、陆世仪、赵宦光等传世著作堪称著作等身,连官至兵部尚书的王在晋也儒将风采,留下了一百多卷著作,令人惊讶不已。
    这种著书立说的风气,也影响到当代,据笔者了解,仅九十年代以来,太仓出版的个人专著就有数十本,有文学作品集,有文史作品集,有摄影作品集,有美术作品集,有理论研究专集,有篆刻作品集,有书法作品集,有的甚至一个人出了十多本。既宣传了太仓,又弘扬了娄东文化
4、流派纷呈,领袖风采
太仓虽是个小地方,但文化人的志向却不小,历代不乏领袖式的人物。
以明清两代而言,明代中期的玉雕大师陆子冈其雕刻技术称之为“吴中绝技”,四五百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仿子冈款。仇十洲乃与唐伯虎齐名的大画家,称之为“明四家”。王世贞乃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独主文坛二十年。魏良辅为昆曲创始人,尊为昆曲鼻祖。徐上瀛为娄东琴派创始人,其琴学理论影响了中国音乐美学。汪关为娄东篆刻派创始人。吴梅村为江左三大诗人之一。张溥为复社领袖。王时敏为四王画派领衔人物,王原祁为娄东画派创始人。太仓尽管是个小地方,人口至今也仅四十多万,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一点不亚于某些大城市,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5、创立新说,影响深远
    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还是科技,创新永远是最可贵的一种品质,创新永远是历史的动力,娄东文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创新意识。
    就当代娱乐活动而言,普及面最广的当数麻将,而麻将正是起源于太仓的。这与明代时太仓守粮仓的兵士有关,因粮库要翻晒稻谷,要防麻雀啄食,故搓麻将的一切术语都与打麻雀有关。而把麻雀说成麻将,把洗牌的洗说成搓,正是太仓人的口语所致。说到昆曲,昆曲因有个昆字,加之昆山抢先造了昆曲纪念馆,国人都以为昆曲起源于昆山,其实昆曲最早叫南码头曲,是魏良辅创始于南郊的。只因明清时,太仓一度归入昆山,故广义地讲昆曲起源昆山也有点道理。但追根寻底,昆曲诞生于太仓南郊,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四大民间神话传说,唯牛郎织女找不到与之相符的地方,其实在宋代时已降生在太仓,这在宋代大诗人范成大《吴郡记》与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中有明确记载。这为打造中国的情人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陈有觉、高雪峰等太仓文化界人士考证,江南丝竹亦起源于太仓,与明代魏良辅的女婿张野塘创制的“弦索”有直接关系。
    还有《金瓶梅》写于太仓乃王世贞所写,虽有争议,却多数人认可。最近又有研究考证出:《红楼梦》乃出自太仓吴梅村之手,引起文坛轰动。复社创立于太仓,娄东画派的发源地在太仓,影响画坛两三百年,至今被海内外认定为国画正脉。这些无不是娄东文化的精华。
    6、名人造访,添彩增色 
        娄东文化说起来是一种地方文化、区域文化、土生土长的文化,但一旦他有了自身的魅力,也就会吸引名人来造访、来游览、来交流、来宣传。
   历史上,明代著名书画家唐伯虎与祝枝山等到过太仓双凤,因对双凤爊鸡赞不绝口,促使爊鸡流传了下来,成为太仓特产。
   因为宋代时范仲淹来太仓疏浚过河流,留下了“范坟巧石”等遗迹;宋代韩世忠、梁玉红夫妇来太仓抗金,留下了“点将台”及韩瓶等;李时珍到太仓,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促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世界医学都是个不小的贡献;明大画家董其昌来太仓,在南园留下了“话雨碑”,留下了画作;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两度来太仓,留下了诗并促成了“李时珍、戚继光莅太上岸处”碑亭的建立,提高了太仓旅游的含金量;明代筑园大师张南阳、张南恒来太,留下了弇山园、南园、乐荫园等园林杰作;清代江苏巡抚林则徐来太兴修水利,留下了浏河老闸;明初建文帝出逃到太仓的传说,更增加了太仓的历史掌故。
   三十年代时,因大画家朱屹瞻的关系,潘天寿、姜丹书、金维坚、吴之、张振铎等名流到太仓。九十年代时,又因朱屹老来太仓开画展,程十发、唐云等名画家来到太仓。
因吴健雄的关系,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大科学家先后莅太。因一代名导朱石麟的关系,桑孤、白沉、刘琼等一大批名导演、名演员来太仓瞻仰朱石麟故居。这无形中增加了娄东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太仓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