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精神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3-06浏览次数:438

发布时间:2011-03-6,星期日
讨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前提,是面向大学本身。因为如果我们对大学本身缺乏透彻的理解,那么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就只能是泛泛而论,抑或人云亦云。关于大学,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著名的大楼论,大师论,大树论,大爱论等。从某一个侧面讲,上述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都有一个“大”字)。但在我看来,上述所有关于大学的讨论,都是表面的。因为这些讨论无力论证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大学何以成其大。大楼-大树论不值一驳,因为地球人都知道,有大楼和大树的地方不一定是大学,而有可能是政府机关或原始森林。挑战大师、大爱论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的论证足够严格,亦不难驳倒。先看大师论。我们认为之所以不能将大学等同于大师,是基于这样一个经验性的论断:有大师的地方不一定有大学(国学大师马一浮曾拒绝进入大学体制);但一所恪守大学精神的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必将为大师的诞生,铺就温暖的床垫。进一步说,即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现代大学,并非大师云集的结果,而是由其内在原则所支撑起来的。而这一内在原则,简单说即自由,这也正是大学何以成其大的根本性理由。下面将进一步论证这一点。至于大爱论,如果不是基于自由这一根本性原则,那么所谓的大爱,就有可能成为侵犯他者权利与尊严的借口。再说,大学作为一个世俗的学术机构,在终极性的问题上,是否能比宗教机构提供更多的东西,是大可怀疑的。
关于大学的理解,比上述“四论”更深一层的,是真理论。有抱负的学者,愿意将大学理解为追求真理的圣洁殿堂。这当然是好的,但尚未触及最根本的问题。从纯粹理论的角度讲,将真理视为第一性目标,是近代哲学(科学)知识论转向的结果。这一转向当然有其积极意义,而且作为世俗的学术机构,学术研究(求知)是大学的核心。但这样说,并不能论证大学即真理,因为追求真理的路径,不止求知一途。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只追求真理(往往是自我宣称的),而放弃对自由的维护,那么所追求的结果,往往是对真理的背离。也就是说,只有奠基于自由之上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而不至沦为外在权力的附庸。
对上述问题的辨析,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或许能看得更清。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脱胎于教会。但独立的大学,却是从不断反对教会、世俗势力的干预而逐步建立的。也就是说,大学独立的历史,就是反对诸种外在权威,从而培育-守护自由的历史。以现代哲学的眼光看,真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关于真理,现有符合论、融贯论、实用主义真理论、冗余论等理论,但即使如此,人们对真理的理解,仍无一致的看法。在历史上,人们对于真理,就有种种不同理解。正因为真理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因此以历史的眼光看,以追求真理为旨趣,甚至声称自己为真理裁判所的机构,实际上有不少。这就造成不小的混乱。由此,如果我们说大学即追求真理的场所,实质上很难说清楚。而从否定的角度讲,大学反对教会的干预,实质上是反对教条;反对世俗势力的侵扰,实质上是反对外在的权威。贯穿始终的,是对自由的培育和维护。
举例言之,或许更明白。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的极权主义国家中,政治权力往往不仅垄断了所有资源,更垄断了“真理”。纳粹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近代以来,德国曾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科学中心。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纳粹执政以后,种族屠杀之外,大学的学术自由遭到极大的破坏。而自由一旦被破坏,就无所谓科学,更无所谓真理,有的只是为极权政府效忠的奴才。而那些不屑于接近权力的学者,只能选择流亡。二战之后,美国成为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就与大量接收流亡的科学家、学者有关。而保障这一切的,是对自由的有力维护(制度性的)。
以上的论证,力图说清这一点,即大学之所以成其大,或者说支撑起大学的内在原则,是自由。由此,所谓大学精神,就是自由精神。而弘扬大学精神的根本要旨,即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立人为目的,以引领社会为责任,从而培育-守护人类的自由与文明。
二○一一年三月六日于成都狮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