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对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出进一步部署。党内监督条例对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提出明确要求。辽宁拉票贿选案的沉痛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面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必须着力把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为重要基础性工程,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强化日常监督,夯实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的基础。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只有发挥第一、第二种形态基础性作用,才能保护整片“森林”。一是压实“两个责任”。运用党内谈话、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思想动态,抓早抓小抓苗头。2017年春节刚过,市委常委一班人带头落实《市委常委会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开展党内谈话工作暂行办法》,对18名市管干部进行谈话,推动日常监督层层落实。同时,以强力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去年,我市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力的问题85起,并在全市通报,起到了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二是严明政治纪律。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加强对《准则》《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严肃性。当前,要以党的十九大代表选举、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为重点,把好政治关、廉洁关,把确保选对人用好人这个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政治责任担当起来,严明换届纪律,严肃查处买官卖官、拉票贿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强化考评考核。坚持把日常监督开展情况纳入党委(党组)书记履行主体责任述责报告,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纳入各级党委、纪委工作通报和情况汇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追责的依据,进一步增强落实第一、第二种形态的刚性。
运用政策策略,把握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的关键。实践运用“四种形态”的核心要义是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执纪理念。因此,必须灵活运用政策策略,推动“四种形态”合理转化,在宽严相济中推动纪律约束从严,政治生态向好向善。一是着眼全局,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和大局上看问题,注重把握政治方向、政治目标和政治方针,体现政治要求。从本地政治生态出发,研判“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注重把握好政策策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二是形式多样,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要综合运用多种处理手段,坚持执纪方式多样化,体现灵活性和针对性。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党纪轻处分、重处分、职务调整或执纪审查等多种方式,处理各类违纪行为。去年,建立谈话函询办法,规范谈话函询工作程序后,全市谈话函询211人次,一对一、点对点、实打实,教育、提醒和警示作用充分发挥。三是注重效果,因事因时分类施策。坚持以纪律为尺子,综合考虑违纪问题性质、严重程度、后果影响、认错悔错态度、配合组织审查、退缴违纪所得,特别是本地政治生态等各方面情况,分类处置、宽严相济。对主动向组织坦白或交代,如实说明问题的给机会、给出路,从轻或减轻处理;对少数不如实说明问题,对抗组织审查或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的绝不放过,从重或者加重处理。督促犯错误的领导干部及早回头、对党忠诚,实现纪法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标本兼治,突出净化修复政治生态的重点。践行“四种形态”,抓小绝不放大,强化“不敢腐”的氛围依然是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一是严明纪律,确保反腐败工作更加精准发力。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分子,把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作为执纪审查重点,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深入研究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腐败易发多发问题。去年,对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建设领域1116件违纪案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向市委、市政府提交《关于整治和预防建设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的建议报告》,并跟踪指导专项整治工作,实现了抓惩治和抓责任的统一,推动了从“不敢腐”向“不能腐”转变。二是锲而不舍,打好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场持久战。坚持把纪律审查对象存在的“四风”问题,先于其他问题查处和通报,对规避组织监督、不收敛不知止、顶风违纪的,一律从严查处、严厉打击,去年,先后18次对65起顶风违纪问题进行通报曝光,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三是坚决查处,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反腐惩贪、除恶惠民”专项整治,紧盯扶贫领域政策执行、项目安排、资金落实等重点环节,持续开展“排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典型信访问题”治理。定期曝光违纪问题,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坚决遏制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净化修复政治生态奠定坚实基础。(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