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医务室建立传染病登记本,并按要求进行填写。学校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复课应实行双证明制度,即患传染病的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时,必须由二级以上医院开具复课证明,交给校医务室核实并签字后,再到系部辅导员处销假,方可进班复课。校医室应将学生的诊断证明和复课证明归档,以备查验。
二、学生不经批准擅自留校或进班上课或班主任擅自安排没有相关证明的学生进班上课造成后果的承担相应后果和法律责任。
各类传染病隔离期见附件,新冠肺炎其隔离、停课等期限听取疾控督导意见,随时调整。
附件: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及停课标准
附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及停课标准 | ||||||||
种类 | 病名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 传染期 | 隔离期 | 停课标准 | 停班 | 参考文件 |
呼吸道传染病 | 流感样 | 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 痛之一者 | 数小时-4天 | 成人病后3-5天,幼儿可达7天 |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 | 以下标准之一: | 4天 |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 (2018年版) |
麻疹 | 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氏斑)、皮肤斑丘疹 | 6-21天,平均10天左右 | 出疹前后4天 | 7天 | 同一个班级10日内达到2例 | 7天 |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4版) | |
水痘 | 头脸部、躯干、四肢出现皮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发热、乏力 | 10-24天 | 出疹前5天(一般1-2天)至所有水疱结痂期间 | 至全部水疱干燥结痂(不少于14天) | 同一个班级一周内达到10例 | 21天 | 《关于加强水痘疾病报告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卫计疾控[2017]18号) | |
流行性腮腺炎 |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 14-25天,平均18天 | 出现症状前7天至发病后9天 | 隔离至腮肿消退,至少隔离14天,最长不超过病后21天 |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10% | 14天 | 《关于加强苏州市流感、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紧急通知》(苏卫疾控[2006]19号)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 | 1-7天,一般2-3天 | 发病后7天内 | 7天 | 3天内同一个班级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 | 7天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
风疹 | 发热1-2天后,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 14-21天,平均18天 | 出疹前7天至后4天 | 7天 | 同一个班级10日内达到2例 | 7天 |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4版) | |
结核病 | 持续性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疲倦、消瘦、盗汗 | 尚未明确,感染后,终身潜伏 | 痰中检测出结核杆菌阳性者 | 遵结核病收治医院的医嘱 | —— | —— | ||
猩红热 | 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 | 1-7天,一般2-3天 | 发病前1天至发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一般为7天 | 7天 |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10% | 7天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
消化道传染病 |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发热、咳嗽、食欲不振等 | 2-10天,平均3-5天 | 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 10天 | 同一个班级7日内达到2例 | 10天 |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 腹泻(次数≥3次/天),伴性状改变(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 12-72小时,平均24-48小时 | 发病至无症状后2天 | 3天 |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10% | 3天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
痢疾(细菌性) | 起病急,畏寒、寒战伴高热、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或黏液便 | 数小时-7天,一般1-4天 | 发病期间传染性最强 | 7天 | 3天内,同一班级发生10例 | 7天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
伤寒/副伤寒 | 持续发热、明显头痛、不适、厌食、相对缓脉、脾肿大,25%皮肤白色可见玫瑰疹 | 3-60天,一般为7-14天 | 一般在病程2-4周传染性最强 | 14天 | 1周内,同一个班级发生5例 | 14天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
甲肝 | 起病急,约80%患者发热伴畏寒,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厌油、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变黄 | 2-6周,平均4周 | 发病前2周至血清转氨酶高峰期后1周 | 6周 | 1周内,同一个班级发生5例 | 6周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
戊肝 | 同甲肝 | 2-9周,平均6周 | 同甲肝 | 同甲肝 | 1周内,同一个班级发生5例 | 6周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
蚊媒传播传染病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 | 4-21天,多为10-14天 | 发热期具传染性 | 隔离至体温正常 | 1周内,同一个班级发生5例 | 30天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
其他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眼红、泪水增多、不正常分泌,伴眼睛痕痒 | 24h,最长不超过3天 | 发病后至少4天 | 10天 | 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10% | 2天 | 《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