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继续推进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发达的产业基础,坚持“立足太仓、服务苏州、对接上海,面向全省、辐射华东”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地方贡献度为使命,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的办学体制,进一步推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进一步深化吴健雄精神引领的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汇集“智源”服务创新型、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今天,来自中央和省主要媒体记者,走进这所地方高校,对该学校的示范建设项目和学院特色发展进行了重点采访。
据该校主要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依托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逐渐成熟的办学特色,以创建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以提升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4+4”项目建设:即大力提升软件技术、物流管理、生化制药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四个专业内涵,完善跨企业培训中心、素质教育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信息化服务平台四大保障体系,努力在体制改革、模式创新、文化育人、社会服务上取得新突破,使学院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基地,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生相伴的高职教育使命。
该校在省示范培育单位建设基础上,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四大目标:进一步发挥地方高职体制机制优势,彰显政行企校融合发展特色,打造四轮驱动高职创新发展的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优势,彰显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特色,打造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创新的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吴健雄精神资源优势,彰显吴健雄精神文化育人特色,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体系的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沿江沿海沿沪区位优势,彰显集聚资源服务地方特色,打造高职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努力成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窗口”与特色发展的“样本”。
中国科技网记者了解到,该学校做法是:
建设四大重点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瞄准区域服务外包、港口物流、生物制药、精密机械等重点产业旺盛的人才需求,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品牌专业,在软件技术、物流管理、生化制药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推广学院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创新成果——“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位确定、利益驱动、合同培养、产训共赢、按能定酬、聚零成整”等六大实施原则和“双主体、双身份、双场所、双师资、双证书、双目标”等六双特征,大力探索“三站互动、分段轮换”育人路径在各专业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设计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校本教材以及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着力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地方贡献度,继续丰富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创新成果和示范推广经验。
建设四大保障项目,推进高职综合教育改革。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以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中德双元制示范推广基地——中德中心为标杆,按照“智源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原则和“专业契合产业、引进先进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建设循序渐进、拓展平台功能”思路,新建软件技术、物流管理、生化制药、模具设计与制造四个跨企业培训中心。大力改造传统实验实训基地,搭建主体多元、功能综合、服务更广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引进多方资源在中心汇集、融合,创建适合定岗双元“三站互动”模式的校、企二元“中间站”,为人才培养提供模块化实践平台保障。依托平台,着力破解校企合作的共生土壤与长效机制难题,大力推进“政行企校”多元合作组织体制、“一董三委”(董事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管理委员会、考核委员会)运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平台的六大功能: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的平台,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对接的平台,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化的平台,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融合的平台,教师成长与双师团队建设的平台,社会培训与科技支持服务的平台,努力在综合型、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上积累更加丰富的成果,为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示范推广经验;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树立“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的现代职业人”的教育价值观,坚持走“以吴健雄精神完善学生人格”的素质教育之路,统筹职业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处、团委、关工委等部门的素质教育功能,整合校内外素质教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教育格局。大力推进“课程+活动+平台”的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坚持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重点深化德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五大课程体系改革,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举办吴健雄节、健雄讲坛、职业生涯月、读书节、艺术节五大活动,促进吴健雄精神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德企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打造以德为先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与氛围;着力加强吴健雄陈列馆、生命教育基地、素质拓展训练中心、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认证基地和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训基地等五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的育人功能与辐射影响力。
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走“内培外引、校企共育”道路,实施高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项工程:实施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全员轮训,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实施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工程,对企业教师按类聘用、分类管理,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按照“教练型”名师引路、“专家型”带头人负责、“双师型”教师支撑、“技术技能型”兼职教师参与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CRP管理信息化平台优化升级,促进校内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发挥云平台在日常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学校、社会、企业一体、内外结合的全方位、信息化、多元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努力在智慧校园建设上走在同类院校前列。
同时,在智慧校园建设上,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学院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校园卡服务,使信息化平台成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包含网络资源库及手机移动学习站,网络资源库以现有空中课堂为基础,依据MOOC标准规范,建设基于SPOOC的健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充分共享,为学院师生提供一个集体备课、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及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平台;手机移动学习站包含移动学习APP、移动微课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构建专业、易用、智慧的云学习环境,将学习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与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紧密结合。智慧学习场室建设,含“未来教室”与电子教室两个场室,遵循先进性、实用性、易用性、可靠性、开放性原则建立场室,“未来教室”无缝整合各应用模块与云端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通的教、学环境;电子教室基于学分制和课程选课机制,集课程教学资源应用、师资库、课程库于一体,满足学生自主、互助和个性化学习需要。(记者 过国忠、黄嘉锋)